我第一次看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的时候,觉得里边的主角考菲尔德很像我当时的同桌(初中),于是我就推荐给他看。后来去春游,别人都去玩的时候就他一个人盘腿坐在草地上捧着那本书在看,结果回来之后告诉我,他拼尽全力了,但还是看不懂…我后来才想通,这件事的逻辑其实是通顺的,因为书中的考菲尔德也无法看透自己和自己的生活。

在看这书之前我听过一件事,说某杀人犯犯罪之后,警方搜查他的寓所,就在床头发现了一本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,而无独有偶,调查发现这本书确实是很多有点文化的罪犯的心头好。这样一来,这本书在我心中就变得神秘兮兮的了。

直到我自己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过来,罪犯不过是个噱头,关键是如果你真的跟书中所呈现的焦躁和孤寂共鸣到了一定程度,你多少也会想犯个罪的。

我很喜欢这本书,和《逃离》不分上下吧,不过理由不同,《逃离》我是当小说来喜欢,《麦田》我是当日记来珍藏。就是那点共鸣,甚至我想大家喜欢它无非都是因为共鸣,毕竟它也没有其它什么地方好喜欢的了。而读者当中有人犯罪有人不犯,假如真的跟这本书有什么联系的话,我想是因为前者受到了书中表面的消极的感染,而后者却多少晓得,考菲尔德那么焦躁倒不是因为真的厌恶生活或其他人,他无所事事骂骂咧咧,是因为他年轻嘛。我们也年轻啊。这是共鸣的真正理由。

评论
热度 ( 3 )

© lilybach | Powered by LOFTER